-
2021.03 22
Prof. Zheng Wu
IntroductionDr. Zheng Wu is a Principle Investigator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Institute of CNS regeneration (GHMICR), Jinan University. He graduated from the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at Fudan University in 2011, and later joined PennsylvaniaState University for postdoctoral training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essor Gong Chen, who is the pioneer of in vivo glia-to-neuron conversion. In August 2016, he was promoted to be a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at Penn State. His study is focusing on t
-
2021.03 19
Prof. Ying Xu
IntroductionDr. Xu is currently a research Professor of the GHM Institute of CNS Regeneration. She got her bachelor’s degree from Peking University in 1997 and Ph.D. fro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in 2002. Then she spent more than 7 years working i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of US a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and later research associate. In Dec, 2009, she joined Jinan University as a faculty. Dr. Xu’s research was focused on the mechanism of visual responses of neurons in mammalian visual sys
-
2021.03 19
Prof. Su Yang
IntroductionDr. SuYang is currently a professor of Guangdong-HongKong-Macau Institute of CNS Regeneration (GHMICR) at Jinan University. He got his bachelor’s degree from Nanjing University in 2008, and his Ph.D. degree from Emory University in 2014. From 2014 to 2019, he performed his postdoctoral research in Dr. Xiao-Jiang Li’s lab in the Department of Human Genetics at Emory University. He joined GHMICR in the March of 2019. Dr. SuYang’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elucidating the pathogenic mechan
-
2020.12 18
Prof. Lihan Tan
Li-Hai Tan is currently a cognitive neuroscience professor at Guangdong-Hongkong-Macau Institute for CNS Regeneration, Jinan University. Dr. Tan obtained Bachelor degree from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1984), Master degree fro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1988) and PhD from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5). He was a postdoctoral fellow of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a full professor on the tenure term at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 research fellow of NIH, and an adjunct associate professor of Georget
-
2020.09 15
Dr. Chaoran Ren
个人简介任超然,男,博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副教授。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获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2013年3月加入暨南大学。研究重点为采用神经环路示踪、电生理、活体钙成像、光/化学遗传学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外界光信息对情绪及认知功能产生调控的神经环路机制。近五年来通讯/第一作者文章发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Neuropsychopharmacology、TranslationalPsychiatry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主持国自然面上、青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获批“广东省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等人才称号。研究兴趣外界光信息除了能够参与形成视觉外,也与情绪、认知等非成像功能(Non-image-formingfunctions)的调节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光调控情绪的具体神经机制还不明确。对于一些基本的问题,例如视网膜内哪些类型神经节细胞(RGCs)在负责感知情绪信息?这些信息可通过哪些神经通路的介导来调控情绪相关行为?这些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本实验室致力于以啮齿类动
-
2020.09 15
Dr. Lu Huang
IntroductionDr. Huang is currently a principle investigator and Professor of the GHMICR Institute. He got his Ph.D. from Jinan University in 2018. Dr. Huang’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he non-imaging functions of light, covering disciplines including elucidating the function and neural mechanism of light in the modulation of mood-related behaviors, exploring the neural mechanism of co-morbid between mood and sleep disorder, He has published first-authored papers on high impact journals including N
-
2020.09 15
Prof. Sen Yan
个人简介闫森,博士,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青年珠江学者。2004-2008吉林大学学士学位,2008-2013吉林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博连读,于2011-2013获吉林大学—美国Emory大学联合培养,获博士学位。2014-2016年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加入暨南大学李晓江团队,主要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小鼠、猪、猴)、胚胎发育基因修饰、分子机制的研究。利用CRISPR/Cas9的方法进行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和运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与团队成功地建立了世界首例基因敲入亨廷顿猪模型、ALS转基因猪模型、以及ASPM基因敲除猴、老年痴呆猴等模型。在Cell,PNAS,HumanMolecularGenetics,J.neuroscience,MolecularNeurodegeneration,Plosgenetics等权威期刊。其中建立的世界首例亨廷顿基因敲入猪模型的研究成果最新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上,并被Cell杂志主页刊面选中,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好评和关注。在小型猪及非人灵长类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发病
-
2018.11 22
李世华教授
个人简介李世华,讲座教授。1991年起在美国JohnsHopkinsUniversity师从世界著名神经精神病学家SolomonSnyderandChristopherRoss从事享廷顿疾病或大舞蹈病的研究。1996年起美国Emory大学开展遗传性神经退性行疾病研究,2001年被Emory大学人类遗传学系聘为助理教授并于2011年升任正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遗传性神经退行性脑疾病”的病理机制。这类疾病是因特定基因突变而产生,随年龄增大而导致病人在中老年发病。病人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精神神经活动异常。这类疾病目前病理机制不明,也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了更好的了解这类疾病,李教授实验室制作了多种疾病动物模型作为此研究的工具。李世华教授在Nature,Science,Neuron,PNAS,NatureNeuroscience,NatureGenetics,NatureCellBiology,Brain,andJournalofNeuroscience等国际权威性杂志发表论文过百篇,论文被引用超过千次。
-
2018.11 22
Dr. Xiangyu Guo
个人简介郭祥玉,博士,副教授,201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非人灵长类专家季维智院士。2012年在美国Emory大学医学院人类遗传系进行博士后研究,随后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自研究生阶段起,郭祥玉博士就专注于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发育与神经生物学研究,参与完成了中国首例转基因猴的创建工作,随后加入国际著名神经退行性病模型专家李晓江研究员课题组,致力于采用先进的转基因和基因修饰技术制备非人灵长类动物疾病模型,先后参与创建出世界首例帕金森病转基因猴模型,功能性敲除DMD基因猴模型的工作,并对其病理和早期行为学病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在CellResearch,HumanMolecularGenetics,MolecularNeurodegeneration,JournalofNeuroscience等杂志发表多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技术开发,疾病发病机理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任务一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一项,获批2项发明专利授权。论文列表1.Z.Tu,W.Yang,S
-
2018.11 22
Prof. Wenliang Lei
个人简介雷文亮,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研究员,2006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2012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获得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2013年起在美国埃默里大学(EmoryUniversity)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兴趣是神经元突触的发育、可塑性,以及与此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2018年5月,加入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陈功教授团队。多项研究成果发表于TheJournalofCellBiology,CellResearch,CurrentOpinioninNeurobiology和TheJournalofNeuroscience等国际知名期刊。曾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NIH/NIGMSR01,以及NIH/NIMHR01等多项国内外科研课题。并曾荣获教育部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和中国科学院地奥奖学金(一等奖)等奖项。
-
2018.10 30
Prof. Wutian Wu
个人简介吴武田,男,博士,现任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医疗系,1981年获中山医学院医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东佛吉尼亚医学院神经科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在香港大学医学院解剖学系工作,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生教授。吴武田教授一直致力于神经损伤和再生机制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重点硏究脊髓及运动神经元的损伤与再生。近年的研究重点为干细胞在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应用。先后承担美国、香港、和大陆等30多项科研基金。吴教授与内地院校的学者有广泛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参与内地的科研活动。他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及骨干先后承担三个973课题。吴教授在NatureMedicine,NatureMethods,PNAS,Development,ExpNeurol,BrainRes,Nanomedicine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受到广泛引用。多次被邀在国际神经科学会议上作专题报告。获得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主要学术成就1.一氧化氮合成酶在轴突损伤后的表达与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的作用;2.脊神经根撕裂伤的外科治疗的实验研究;3.软骨素酶ABC在脊神
-
2018.10 30
Prof. Libing Zhou
个人简介周立兵,神经生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副院长。2003年获得中山大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得比利时鲁汶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2009年引进到暨南大学建立神经科学团队。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神经网络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神经网络可塑性以及神经再生修复研究。在Science、Nat.Neurosci、PNAS、J.Neurosci.、Cereb.Cortex.等杂志发表代表论文30余篇;主持包括两个973、四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内的十余项科研课题。2009年获得教育“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0获得“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014年获得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论文列表1.ShiL,GuoY,DongC,HuddlestonJ,YangH,HanX,FuA,LiQ,LiN,GongS,LintnerK,DingQ,WangZ,HuJ,WangD,WangF,WangL,LyonG,GuanY,ShenY,EvgrafovO,KnowlesJ,Thibaud-NissenF,SchneiderV,YuC,ZhouL*,Eichle
-
2018.10 30
Prof. Yibo Qu
个人简介曲宜波,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神经发育以及损伤后中枢神经元轴突再生、联系重建等过程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优良毕业生,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比利时法语鲁汶大学,获得生物医学与药学博士学位,博士就读期间获比利时国家政府奖学金FRIA/FNRS资助,并于2010年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近年来研究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Neuroscience、PNAS、CerebralCortex、JournalofNeuroscience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在内的多项科研基金;获得的人才项目有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广东省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和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主要研究兴趣:1.应用转基因小鼠模型研究前脑神经网络形成的分子机制。2.平面细胞极性(PCP)和非经典Wnt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论文列表1、FengJ,XianQ,GuanT,HuJ,WangM,HuangY,
-
2018.10 30
Dr. Lingling Shi
个人简介师玲玲,医学博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0年博士毕业于暨南大学,内科学专业。2011年至2013年于美国南加州大学Zilkha神经遗传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主要研究兴趣:1.自闭症谱系障碍候选基因的功能基因组学探索:复杂家系遗传分析,候选基因效应机制及基因编辑修复等干预手段探索。2.大规模测序技术,包括全基因组测序和RNA测序,在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上述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项目,暨南大学科研培育与创新基金研究项目等基金资助。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Communications、HumanMolecularGenetics等学术期刊。论文列表1.LinglingShiYunfeiGuo,ChengliangDong,JohnHuddleston,HuiYang,XiaoluHan,AisiFu,QuanLi,NaLi,SiyiGong,KatherineE.Lintner,QiongDing,ZouWang,JiangHu,DepengWang
-
2018.10 30
Dr. Ang Li
个人简介李昂,博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副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全英班,获得医学学士、眼科学硕士学位及临床医师执业资格。2007-2011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生理系博士后访问学者,从事青光眼发病机制的研究,探讨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pannexin-1如何通过影响嘌呤信号传导而调控眼内压。2011-2015就读于香港大学医学院内科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期间主要从事运动调控成体海马神经发生和抗抑郁机制的研究。前期研究成果发表在PNAS,Carbon,MolNeurobiol,IOVS等杂志上,并被F1000,NatRevNeurosci,NatRevEndocrinol以及新华社等报道。目前主要研究成体神经发生的调控及其对脑可塑性的影响。论文列表1.YuanTF*#,LiA*#,etal.MolNeurobiol.2016;DOI:10.1007/s12035-015-9526-22.ZhaoY*,…,LiA#,etal.SciRep.2016Jan25;6:19752.3.LiA,etal.SciSinVitae,2016,46:216–
-
2018.10 30
Dr. Li Zhang
个人简介张力,博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助理教授,暨南大学“杰出青年学者”(2016年)、“优秀青年教师”(2015年)。本人于2009年毕业于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一级荣誉优秀毕业生)。201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内分泌系,获哲学博士PhD学位(生物学)。2014年7月来校工作。既往研究工作主要内容为运用电生理、分子生物学、发育学和行为学手段,研究胰泌素及相关多肽类激素,在小脑和其它脑区内的特异性表达,生理功能和发育调控。主要研究成果发表于《Neuropsychopharmacology》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本人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1)小脑神经元的发育与精神疾病机制。小脑传统上认为主要支配运动协调和肢体平衡,但近年来研究指出小脑神经元功能可能与认知障碍以及神经精神疾病(自闭症、重度抑郁、精神分裂症等)致病机理相关。我们重点在转基因或其它方式诱导的小鼠疾病模型中,探讨小脑神经元发育、神经元功能、以及小脑相关运动学习行为学的表征,并探索相关疾病可能的干预机制,包括药物和非药物(如运动等)手段。(2)运动与神经发育。运动作
-
2018.10 30
Prof. Yiwen Ruan
个人简介阮奕文,医学博士,解剖系和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解剖系主任。1982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并留校成为解剖学系教师,1987、2000年分别获得该校神经生物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0-2008年在美国印地安那州大学进行博士后及副研究员的研究工作;2008年10月从美国回到暨南大学。主要从事脑缺血、脑发育、脑衰老、老年性痴呆、神经干细胞及脊髓损伤等研究,已发表有关文章50多篇,十多篇文章发表在影响因子较高的SCI杂志上如JournalofNeuroscience,Stroke,Neuroscience等;并获得国家教委、卫生部及广东省科委等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等7项奖项。论文列表YiwenRuan(Correspondingauthor),XinjiaHan,ZhongshanShi,ZhigangLieandZaoCXu.RemodelingofsynapsesintheCA1areaofthehippocampusaftertransientglobalischemia.Neuroscience218(2012)268–277.Yi-WenRuan,ZhigangLei,Yua
-
2018.10 30
Dr. Jiandong Yu
个人简介余建东,男,博士,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副教授。200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2010至2015年在美国罗格斯大学新泽西医学院从事博后研究,主要研究癫痫发病机制,并获美国EpilepsyFoundation的fellowship。2015年加入暨南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癫痫,大脑损伤后的修复和亨廷顿舞蹈症,帕金森综合症以及阿尔兹海默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细胞转化治疗。电邮:yujiandongjnu@163.com地址: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暨南大学第二理工楼807论文列表1.JiandongYu,BogumilaSwietekb,ArchanaProdduturb,VijayalakshmiSanthakumar(2016).Dentatecannabinoid-sensitiveinterneuronsundergouniqueandselectivestrengtheningofmutualsynapticinhibitioninexperimentalepilepsy.
-
2018.10 30
Dr. Qingsong Wang
个人简介王青松,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副研究员。山东农业大学生物技术理学学士(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学博士(2010年)。英国牛津大学生理、解剖与遗传学系联合培养(2008年-2009年)。南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2014年)。2010年-2017年天津医科大学从事基因治疗在杜兴肌肉萎缩症的研究;及肿瘤氧化应激反应中的治疗靶点研究。美国斯克利普斯(Scripps)研究所访问学者(2016年)。2017年加入暨南大学陈功教授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分子在胶质细胞转分化为功能性神经元的作用,在治疗亨廷顿舞蹈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已在Genomics,Gene,JGeneMed,NatCommun,MolTher.MolTherNucleicAcids等期刊发表10多篇SCI论文。承担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青年基金,1项面上项目。
-
2018.10 30
Dr. Li Lin
个人简介林莉,女,博士,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副教授。2002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007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7-2015年在美国埃默里大学医学院人类遗传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15-201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T.H.Chan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健康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16年10月加入暨南大学李晓江教授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表观遗传学,特别是5-甲基胞嘧啶和5-羟甲基胞嘧啶在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异常和作用,筛选致病基因规律性的DNA甲基化异常位点,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诊断的生物标记;并为靶向治疗积累数据。已在CellMetabolism,HumanMolecularGenetics,Molecularcell,Cellstemcell,PNAS和Cell等权威杂志发表20余篇SCI论文。电邮:linli@jnu.edu.cn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西601号暨南大学成教楼5楼论文发表论文列表:1.Lin,L.,Hales,C.M.,Garber,K.andJin,P.(201
-
2018.10 30
Dr. Peng Yin
个人简介郭祥玉,博士,副教授,201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Emory大学医学院人类遗传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自研究生阶段起,郭祥玉博士就专注于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发育与神经生物学研究,参与完成了中国首例转基因猴的创建工作。后在李晓江研究员课题组,致力于采用先进的转基因和基因修饰技术制备非人灵长类动物疾病模型,先后参与创建出世界首例帕金森病转基因猴模型,功能性敲除DMD基因猴模型的工作,并对其病理和早期行为学病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在CellResearch,HumanMolecularGenetic,MolecularNeurodegeneration,JournalofNeuroscience等杂志发表多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任务一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一项,申请2项发明专利。论文发表近年来发表论文:1.Z.Tu,W.Yang,S.Yan,A.Yin,J.Gao,X.Liu,Y.Zheng,J.Zheng,Z.Li,S.Yang,S.Li,X.Guo,X.J.Li,PromotingCas9degra
-
2018.10 30
Dr. Weili Yang
个人简介郭祥玉,博士,副教授,201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Emory大学医学院人类遗传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自研究生阶段起,郭祥玉博士就专注于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发育与神经生物学研究,参与完成了中国首例转基因猴的创建工作。后在李晓江研究员课题组,致力于采用先进的转基因和基因修饰技术制备非人灵长类动物疾病模型,先后参与创建出世界首例帕金森病转基因猴模型,功能性敲除DMD基因猴模型的工作,并对其病理和早期行为学病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在CellResearch,HumanMolecularGenetic,MolecularNeurodegeneration,JournalofNeuroscience等杂志发表多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任务一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一项,申请2项发明专利。论文发表近年来发表论文:1.Z.Tu,W.Yang,S.Yan,A.Yin,J.Gao,X.Liu,Y.Zheng,J.Zheng,Z.Li,S.Yang,S.Li,X.Guo,X.J.Li,PromotingCas9degra
-
2018.10 29
Dr. Zhuchi Tu
IntroductionZhuchi Tu is a principle investigator and professor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Institute of CNS Regeneration (GHMICR) at Jinan University. Dr. Tu obtained Bachelor degree of Bioengineering from Shanxi Agriculture University in 2008, Master degree of Genetics from ShiheziUniversity in 2011, and Ph.D. of Genetics from Institute of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Sciences, Dr. Tu’s research interests mainly include establishment of large animal models,especially no
-
2018.01 02
Prof. Kwok-Fai So
IntroductionProf. Kwok-Fai So is currently the director of GHM Institute of CNS Regeneration. He became the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ince 1999. He is also chair professor in Ophthalmology Department, and Jessie Ho Professor in Neuroscience, i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e is the co-director of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rain and Cognitive Sciences at HKU, and co-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 of the China Spinal Cord Injury Network. He received Ph.D. degree from MIT in